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要求,为强化基层党建、服务流动党员提供了重要指引。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加速,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其分布广、流动频繁,给党建工作带来挑战。《意见》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需求。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原属地党组织,可能出现组织观念淡化、党性弱化的问题,加强管理能确保他们始终与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 其次,这是推动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实践。流动党员管理涉及多部门、多区域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是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关键。 最后,《意见》体现了对流动党员的关爱服务。通过落实管理责任、优化服务措施,能更好地保障流动党员在流入地的政治权利和实际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 《意见》围绕流动党员管理的重点难点,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1.及时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 通过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流动党员第一时间融入流入地党组织。 2.明确基层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双重责任 强调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责任,同时要求流动党员主动报告信息、履行党员义务,形成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 3.抓实日常教育管理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党课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4.加强党组织建设 针对流动党员聚集地,及时建立临时党组织或党小组,确保党员不失联、不脱管。 5.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明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级党委的领导责任,推动公安、人社等部门参与管理工作,形成联动机制。 为确保《意见》真正落地见效,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新管理机制,精准覆盖流动党员 建立全国性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动态更新与跨地区共享。依托“互联网+党建”,为流动党员提供便捷的组织生活参与渠道。 2.优化服务体系,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 基层党组织应针对流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需求,提供就业推荐、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流入地社会环境。 3.强化教育引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强化政治自觉。 4.落实双重责任,构建良性互动机制 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加强联系,流动党员也应增强组织观念,主动配合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对长期不履行义务的党员,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 5.推广试点经验,探索先进模式 在流动党员集中的领域或地区先行试点,如建设工程项目、物流园区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模式,为全国范围提供经验借鉴。 在贯彻落实《意见》过程中,各级党组织需将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强服务,让流动党员在流动中始终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同时,流动党员也应增强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做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服务不停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关键环节,创新管理机制,把流动党员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让党的旗帜在每个党员心中高高飘扬,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