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基层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文山会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影响了工作效率,更挫伤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期待。因此,“基层减负”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要真正实现基层减负,必须精准施策,将减负工作减到点上,确保减负成效惠及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 破除“拦路虎”,树立新导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减负路上的“拦路虎”。它们往往表现为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而实际工作却难以有效推进,导致“上热下冷”的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工作导向。一方面,上级部门应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避免层层加码、过度留痕,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注重实绩考核,防止“唯上是从”的官僚作风,鼓励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也要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侵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切,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工作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为了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热下冷”的难题,让基层工作真正热起来、活起来。 创新解困境,实干促发展。基层工作繁重复杂,往往面临“人少事多”的困境。要打通这一堵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工作流程再造和业务流程优化,减少人工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跨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基层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为基层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最后,要鼓励基层创新实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鼓励基层干部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对于成功的创新实践要及时总结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长效减负行,机制保落实。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走过场,而是要建立常态长效机制,确保减负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基层减负相关制度体系,明确减负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主体等内容。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问效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注重宣传引导。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基层减负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同时要加强典型示范和经验交流工作力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减负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