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造福是根据人民生活状态不断创造新内容,不断满足新需要,不断实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系列工程。一方面,为民造福要遵循幸福实现规律,造人民所需之福,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因而,为民造福第一要持续改进人民生活的处境,第二要不断将现实的美好生活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为民造福也要遵循人的需要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个人有许多需要”,而且“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故而人的需要是不断扩展升级的。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断提升,为民造福的具体内容也应随时代变化、生活变迁而丰富。因此,为民造福要遵循幸福实现规律和人的需要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内容,渐次满足人民需要,持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开展主题教育,决不能闭门造车、自拉自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有哪些操心事、烦心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得怎么样……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调查研究的主阵地放在基层一线,深入实际检视问题,才能真正摸清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难。要注重开门搞教育,畅通察民情、通民意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群众愿望和利益,推动工作往实里做。 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上,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高满意度。 面向未来,要紧扣造福于民这一根本目标,全力把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融入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来回应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畅通产业化路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人民、服务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