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重在“减”出实效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为基层干部减负、为治理能力增效的部署举措成效不断彰显,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已成为普遍共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驰而不息,牢牢树立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 加强政绩观教育,祛除理论学习“虚浮气”。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只顾“对上负责”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些不愿负责、作风虚浮的现象,就必须持续加强政绩观教育,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问题。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沉下心去学思践悟,习得为民造福、求真务实的坚定,习得科学决策、真抓实干的本领,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在领导满意与群众满意之间划上等号。 聚焦基层所思所盼,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减负有没有减到点上、有没有减出干事创业的,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基层群众最有评价权。为凸显重要随意拔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为展示“成绩”一味要求基层造亮点、报典型,这些做法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干出的成效十分有限。为基层真减负,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必不可少,要针对减负文件落实、阶段性减负成效等,深入基层倾听干部和群众呼声,对意见反映集中的比如政务APP过多过滥、留痕过度等问题,通过规范管理、简化流程、优化方法等及时解决。同时,下去调研的领导干部要摆正心态、以身作则,摒弃讲究“接待规格”的老派做法和“走走过场”的敷衍应付,确保有调有研,研有实效。 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挥好激励鞭策“指挥棒”。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推动工作落实、检验工作成效的有力抓手。但如果职能部门没有加以规范统筹,就容易出现重复督、多头考以及重“痕”不重“绩”的情况,给基层带去很大的迎检负担。当下,有的地方实施“一事项一审核一评价”,加强对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的立项评估、成效评价;有的部门推行“多考合一”,减轻基层迎检负担;还有的地方建立信息共享库,实现“一次报表,多方共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在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评价作用。通过政务服务满意度测评、线上发放调查问卷,加大群众评价在干部考核、绩效考核等事项中的权重等,最大程度减少干部干事与群众感受之间的“温差”,真正用群众的满意指数评价干部的辛苦指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基层减负说到底还是要抓住一个“实”字。针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根源,聚焦顽疾精准施治,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下猛药、出实招,真减负、减真负,让基层干部回归干事创业本位,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