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当为基层“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基层干部冷暖,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基层减负的目标在基层,成效也由基层决定。在推进基层减负的工作中,不能单看会议文件的数量是不是少了,考核的指标是不是精简了,而是要看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精力和时间充不充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有没有提振起来。 减负的目标要奔着困扰基层的问题去。基层干部处在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第一线,承担着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回应群众关心关切的重任重担,工作中哪些任务过于“沉重”,哪些过程过于“繁琐”、哪些目标过于“理想”,基层干部心中都有一方“明镜”。基层减负的目标是为基层干部减轻负担,首先就是要让基层干部把束缚手脚、消耗心力的问题和困扰说出来,这样减负工作才能找准痛点,真正把减负工作做到基层干部的心坎上。要深入基层干部一线,认真倾听基层干部的心音和呼声,广泛征求基层意见和建议,把准“文山会海”“大考小考”“前调后调”等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脉搏,确保把真实的问题症结摸清、把真正的问题原因找准、把真切的问题措施谋好,确保各项减负工作层层有回应、个个有成效,确保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减负的质效评价要交到基层干部的手中去。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解脱出来,是基层减负的初衷,也是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办一件事情权责对不对等、过程顺不顺畅、相关情况有没有减轻,基层干部最有评判权。要多给基层干部发声的机会,健全完善上下互通机制,负责同志要积极主动与基层干部谈心谈话,多关心基层干部的心理动态和实际状况,让更多基层干部把心中对减负工作的看法评价表达出来,实现决策和官情民意相统一。要真给基层评价的权利,完善减负工作评价体系,在考核指标中设置“基层指数”,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实际反映,多看看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让基层干部参与到减负全过程和各环节监督中来,提高工作的“话语权”,真正加强基层干部的幸福感、获得感。 减负的成果要真正让基层干群共享。基层减负的关键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共同创造推动基层干部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而不能成为领导干部的“独角戏”,要真正把为基层干部赋能松绑、关心关爱的举措落到实处。要助推基层干部成长,真正把教育培训资源下沉到一线,常态化开展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根据基层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部署重要工作、分解重点任务需求,打造分层分类、系统全面、适需对路的“一线课堂”,持续“充电”、提高“里程”。要落实好关心关爱举措,运用好机构改革契机,推进工作职权、人力物力财力下沉,下派精干力量充实一线,高效兑现各项资金保障政策,提高基层待遇水平,持续改善一线工作、生活条件,确保基层运转顺畅,让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有劲头、有甜头、有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