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明确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刻把握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强农富民”的共识,在农村改革的广阔天地中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强化组织保障,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要突出抓好政治忠诚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强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夯实各级党委推动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将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党建责任落实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组织实施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注重从乡村企业家、致富带富能手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持续优化“头雁”队伍。 优化产业发展,密切乡村振兴“鱼水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要逐村摸清资源条件,引导各村充分挖掘自身生态资源、区位环境和产业设施等方面优势,大力推广“村社共建”发展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发展格局,让更多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可溯源的产业“金字招牌”脱颖而出。要积极推动地域相邻、资源相近、产业相似的村因地制宜成立产业联合党委,跨村联动发展产业,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拉长乡村产业链条,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效能。 深化人才引育,储备乡村振兴“新能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才。要栽好引才“梧桐树”,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摸清在外人才底子,形成人才信息库,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和亲属关怀制度,与乡贤保持密切联系,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亲情牌”打好“发展牌”,推动资金回流、企业回迁、创业回乡。要打造育才“充电桩”,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结合脱产培训、田间实践、科技入户等多种学习形式,将“田专家”“土秀才”、致富带头人选出来、用起来。三要构建敬才“生态圈”,甘当人才的“勤务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要畅通人才晋升机制,对表现优秀的青年,纳入村组织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管理,在村“两委”换届中优先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