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减负的“实效”来化解基层干部的“担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基层减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积极回应了基层干部的现实关切,各项措施实实在在,是对广大基层干部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巨大鼓舞。 树立基层减负的系统思维。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凭借简单的数字减少来衡量基层负担的减轻。应在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这些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系统思维。结合各地正在深化的机构改革工作,优化条块结构,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基层权责,对各地区各部门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形成基层减负的大格局。改变个别上级部门“随意下指令”的官僚做派,改变多头领导问题,完善权力清单,厘清工作职责,该由基层做的事由基层做,该由上级部门做的事由上级部门做,不能让基层的“责任状”变成上级部门的“免责单”。 多倾听基层干部的心声。减负效果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干部的评价。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好主责主业,这是基层减负的初衷,也是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应健全上通下达机制,让基层干部有表达心声的机会和渠道。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多了解实际情况,多听听基层意见,避免“拍脑袋”决策。抽调应多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和被抽调干部的个人意愿,杜绝“任性”抽调。改进会议流程,减少传达会,增加讨论会,解决“有会无议”问题,让基层干部“有话说得出”。上级部门应经常同基层干部谈心谈话,落实带薪休假等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基层干部。 建立健全基层减负实效长效机制。建立实效长效机制能够避免基层减负“雷声大雨点小”“一阵风”等问题,给基层干部吃下“定心丸”。要将基层减负纳入绩效考核,看实际减负效果,看百姓评价口碑,让基层干部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荣誉感。应一直坚持下去,让基层减负成为作风建设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让减负不反弹,让基层不折腾。 作者:杨阳 联系电话:021-6687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