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这一历史进程中,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政绩观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指导其工作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正确的政绩观,应当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它要求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然而,政绩观一旦出现偏差,往往会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滋生蔓延,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甚至阻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确保工作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成效显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决策科学、施策精准。坚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领导干部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工作落实上。 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定期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引导领导干部深刻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政绩观出现偏差的领导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和处理。 总之,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终身课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