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深化作风建设,赋能基层发展的时代强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不仅彰显了党中央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下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深入解析《若干规定》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路径,探讨其如何成为赋能基层、推动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 一、背景与意义:直击痛点,回应关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历来是党内作风建设的顽瘴痼疾,它们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着基层治理的活力。《若干规定》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现状,以制度的形式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从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其根除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若干规定》的出台,不仅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更是对党的二十大及三中全会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为新时代新征程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作风保证。 二、主要内容:精准施策,务求实效《若干规定》共七部分,21条具体规定,每一条都直指问题要害,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精准施策: 精简文件会议,提升行政效能:《若干规定》明确要求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以及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提升质量效率。这些措施直接针对当前存在的文件会议过多过滥、质量不高等问题,旨在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为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负担:针对考核体系繁琐、指标设置过分细化等问题,《若干规定》提出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等措施。特别是提出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这有利于破除传统思维束缚,优化考核体系,让基层干部从繁复的考核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干实事、干成事。 规范干部借调和基层权责,赋能基层治理:针对违规借调干部现象和乡镇(街道)职责边界不清等问题,《若干规定》提出严格限制借调行为、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职责清单等措施。这些措施旨在通过规范干部借调行为,保障基层工作力量;通过明确基层职责边界,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为基层赋能增效。 三、实施路径:强化落实,确保成效《若干规定》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抓好落实。党中央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若干规定》,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习培训:将《若干规定》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增强执行规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坚持以上率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要实事求是,避免层层加码、搞形式主义。党委(党组)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把《若干规定》各项规定落实到各条线各领域各环节。 强化问题整改:要对照《若干规定》认真检视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整改。对基层党员干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对具有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 加强督促检查:专项工作机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督促检查,强化法规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对违反《若干规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是党中央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还鲜明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工作导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若干规定》的深入实施必将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作风保证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