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方向与质量,是衡量其工作成效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标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不仅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品德与能力的要求,更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建立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正确政绩观,简而言之,就是以求真务实、人民至上、注重实效、着眼长远为核心的政绩观念。它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与实践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摒弃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惠及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绩观偏差的表现及危害。政绩观偏差主要表现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盛行,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福祉;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以换取短期政绩;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浮于表面,不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等。这些偏差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健全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导向。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人民群众满意度、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减少对GDP等单一经济指标的过度依赖,引导领导干部注重实际成效和长远利益。 加强监督制约,形成强大震慑。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对政绩观偏差行为进行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畅通民意渠道,保障群众参与。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决策、监督、评价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确保领导干部的政绩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挖掘和宣传在践行正确政绩观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领导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新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