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党中央确定的首个“基层减负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增加基层负担,如此等等。” 落实是最好的重视。通知虽开出了“良方”,但如果“对症不下药”、慢落实、假落实,就会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怪圈。如今已经到了2024年,基层减负走到了哪一步?发文和会议的数量在下降。为会议“瘦身”,为文件“减墨”,“文山会海”现象减少,基层减负确实有了一定的实效。 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警惕的是,一边在减负,另一边变着花样的“增负”也浮出水面;一些会议文件少了,但“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又接着来;为了完成阶段性的工作,各种临时性“专班”,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 好政策要落实好,“对症下药”是关键。基层减负,贵在源头治理,为“下”减负还需对“上”用药。 要对上级部门的“疲软症”用药,减掉那些“甩锅子”“摆架子”却“没肩膀”的领导干部。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担当意识和本领,把下级当“随从”使唤,芝麻大点事都要求基层统数据、写材料、作汇报,“开口要闭口到”让基层苦不堪言。为基层减负,刹住这股“往下甩责”等歪风,必须提升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性,用实绩而非材料厚薄来评判干部能力,以百姓口碑而非纸面上的分数来评价干部优劣,让那些真正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担任要职,使真抓实干、实事求是蔚然成风。 要对上级部门的“话痨症”用药,减掉那些只能“见长度”“见重复”却“没实质”的会议讲话。坚持不开那些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不解决问题的文件,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把时间从开会中腾出来,用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上;让更多的基层干部把心力从写材料上腾出来,用到为大局发展想方案、出点子上;让基层干部从求大、求全、求特的工作思维中解放出来,落到具体思路、具体举措、具体节点、具体责任人上。通过文风会风的改善,提升工作部署推进的效率。 如果建设的主战场上没有基层干部领头,也聚不起全体百姓的干劲。消除人为制造的“文山会海”,把困扰基层的各种负担“降”下来,把基层干部的热情“激”起来,把干劲“鼓”起来,才能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进。 在落实中央为基层干部减负的决策部署上,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瞄准“病灶”,勇于向自己“开刀”,切实做到真减负、减真负。基层减负已经有实效,但还要往深里减,在“实”字上下功夫,做到真减负、减真负,使担当实干在基层干部中蔚然成风。我们驰而不息把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一抓到底,才能使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干事创业环境更加优化,为建设祖国出更多力,为人民群众谋更多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