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形容基层工作最常见的一句话。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头绪繁多,在“有限的权利”和“无限的责任”之间,常常会使基层工作陷入重负。对此,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一步增强了对搞形式主义行为处分规定的针对性。 一是注重导向趋势,加强政治引领制度。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聚焦政治建设抓党纪学习,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紧密结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构建党纪学习教育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二是深挖基层负担根源,大力整顿不正之风。形式主义由来已久,在日常工作当中,检查督查过于频繁,会议文件过多过杂,只看材料不看效果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形式主义已成为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的“拦路虎”。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工作只注重披上“正确的外衣”。《中国共产党条例》在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将“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慵懒无为、效率低下”“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行为规定为需要处分的具体情形,以便在执纪中更好把握界定。理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等。开管用的会,谋务实的法,筑牢思想根基,清理整顿实用性不强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杜绝“花架子,穷折腾”,确保整顿举措见行见效。 三是要养成一抓到底的定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党员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首先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头脑清醒,才能审时度势,趁势而为,才能保持行动清晰,不断取得胜利。“一整风”的错误认知并非一日之寒,基层减负工作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的特点,需不断强化落实这项工作是“持久战”的应有认知。要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既要整改存在的问题,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将“回头看”和“防反弹”时时融入日常工作中,做到常抓不懈。 减负的目的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才是根本。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更要推动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完善和创新机制,从制度上破解为基层减负。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越需要以过硬的作风保驾护航,越需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卸下枷锁,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主业主责,服务为民上,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上海张庙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 祁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