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政绩观的校准与重塑:以民为本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正确的政绩观应当以民为本,将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作为评价政绩的首要标准。然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领导干部过度追求短期政绩、忽视民生疾苦的现象,这不仅偏离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因此,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成为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紧迫任务。 政绩观的偏差与危害第一会导致短视行为,部分领导干部热衷于“显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忽视了对基础设施、教育、环保等长期工程的投入,导致发展不均衡,民生问题积累。 第二会产生形式主义,片面追求数据上的“政绩”,忽视实效,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浪费大量资源,且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严重脱离群众需求。 其次损害公信力,不切实际的政绩追求,容易滋生腐败,损害政府形象,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政绩观的树立与实践路径应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领导干部应深刻理解“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政绩观上,应将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首要目标,确保每一项政绩都真正惠及百姓。 其次,强化长期主义思维,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长远发展观。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其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避免“一任一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政策断层,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三,健全政绩考核机制,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增加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指标的比重,减少对GDP等单一经济指标的依赖。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 第四,加强教育培训与监督,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观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明白政绩的真正含义。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媒体、公众等多元渠道,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客观评价和监督,防止政绩观的偏差。 政绩观的重塑,是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只有将政绩观与人民的期待、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政绩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可持续性。让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成为人民公仆的典范,让正确的政绩观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和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征程上,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当以民为本,以实际行动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