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是政绩观偏差的破解关键,钱穆先生曾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出,没有完美且一成不变的政治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偏差成为制约治理效能提升的瓶颈。制度创新,作为纠治政绩观偏差的有力工具,不仅能够从根源上防范偏差的产生,还能有效促进政绩观的正向塑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绩观偏差的制度性根源一是在于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传统政绩考核偏重于经济指标,忽视了社会、生态、民生等多维度评价,导致政绩观片面追求“显绩”。二是在于激励机制的失衡,晋升机制与政绩直接挂钩,导致部分领导干部过度追求短期政绩,忽视长远发展和民生需求。 制度创新的纠治策略首先应构建多元化政绩评价体系,引入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指标,形成综合评价体系。比如,设立“绿色GDP”、“幸福指数”等新指标,引导政绩观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转变。 其次应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将政绩观的科学性、全面性纳入干部考核和选拔标准,注重考察干部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最后应强化制度监督与问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包括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确保政绩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同时,加大对政绩观偏差行为的问责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政绩观偏差的思想根源,往往深植于文化与价值观之中。通过文化引领与价值观重塑,不仅能够触及政绩观偏差的深层原因,还能从根本上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促进政绩观的正确树立。 文化引领与价值观重塑的策略首先应强化宗旨意识教育,通过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人民立场和服务意识,使其深刻理解政绩的真正价值在于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其次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政绩追求中,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 再次应倡导长期主义思维,通过案例学习、实践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长远发展观,重视政绩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 文化引领与价值观重塑,是纠治政绩观偏差的灵魂工程。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主动适应制度创新,将文化引领与价值观重塑融入政绩观的塑造中,通过文化引领,纠正政绩观偏差,促进思想境界提升,引领社会向更加和谐、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将政绩观的科学性、全面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