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千万工程”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绿色化”的生态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美丽的翅膀”。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真真正正造福千家万户。 坚持效果导向,贯穿“问需于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为民、惠民、利民。“千万工程”二十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让万千群众成为推动“千万工程”的参与者、受益者,充分调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群众需求导向,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以整治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刚性需求为先,民生保障为本,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带给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千万工程”是基础工程、龙头工程、民心工程。要“面子美”,也要“里子实”,让更多乡村实现从“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转变,让和美乡村换发全新活力。 坚持目标导向,抓住“关键环节”。“千万工程”助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因地制宜坚持“一寸一策”“一村一韵”“一村一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路径,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要发展特色种养业,打好“珍惜牌”“生态牌”,推动种养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把农业和休闲、康养有机结合起来,挖掘“稻田湿地”“草场绿地”“天然氧吧”等绿色价值。要持续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把农村绿色资源变成经济资源,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托起万千美丽乡村。要深入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直播带货”“网上下单”等方式,做好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加快实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 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乡村的瓶颈,推动乡村振兴,深化“千万工程”必须在引人、育人、留人、用人上下功夫。“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招录选调生、加强校企合作等,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工作,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推动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融入到村委班子,让人才来得了,留的住,发展好。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40多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踵前行、步步压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城振兴道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者:陈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