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显得尤为重要。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的工作机制,这一要求不仅关乎政府工作的实效性,更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全局。正确的政绩观能够引领干部把事业推向前进,而一旦出现偏差,则可能对事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有效防范偏差,是当前亟须解答的问题。 一、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 正确的政绩观是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抱持的价值观和绩效衡量标准。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实效,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的政绩观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民生为导向:领导干部的工作应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通过实际行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重视长远发展:政绩不仅是短期指标,更应当关注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影响。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真实透明:政绩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倡导公开透明,鼓励社会监督,确保政府工作的公信力。 二、为什么要健全机制防范政绩观偏差? 政绩观偏差,其根源往往在于短期利益的诱惑。部分领导干部可能因为目标考核的压力,追求花哨的业绩,而忽略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社会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一旦偏差蔓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损害政府的形象,也将动摇人民对党的信任。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 强化教育培训: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建设,首先要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和培训来提升。在干部的学习中,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宣传,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2. 建设科学考核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能仅以数字和表面成绩评价干部的工作。考核应兼顾过程与结果,真正反映干部在工作中的努力和贡献。应重点关注民生改善、群众满意度和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 3. 鼓励创新与容错机制:正确的政绩观鼓励干部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尝试,但在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风险和错误。因此,建立容错机制,宽容对待失误,鼓励干部在合理范围内尝试新方法,以提高工作的创造性和有效性。 四、如何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 1. 建立监督机制:要设立有效的监督机构,强化对干部工作的督查和评估,确保政绩公示透明。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评价,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格局。 2. 加强问责机制:对于政绩造假和失职行为,务必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因此,要明确问责标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干部在工作中不敢懈怠,不敢走捷径。 3. 定期分析总结:定期对政务工作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政绩观偏差情况进行排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确保政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真实、实效的工作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防范措施,我们必将能够有效防治政绩观偏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