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转眼间,我走出校园已经五年了。2019年7月走出校园,告别学生时代,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21年进入体制内正式踏上新征程。五年来,从学生到基层干部,从教室到田间地头,从“学习一门课程”到“完成一项工作”,收获颇多、感慨颇多,自身也有许多变与不变之处。 从学生到基层干部,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学习劲头。在校期间,我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那时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的学习劲头支持着我。来到基层,走上田垄,我的学习课程变为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但学习总会遇到重重困难,因为不懂政策无法为老百姓答疑解惑,因为方法欠佳无法及时推进工作,因为经验不足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为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我充分发挥在校期间的学习韧劲。向书本学理论,挑灯夜学惠农政策文件,重点记录与村民们息息相关的重点、要点,并及时对涉及农户进行回复;向事学方法,主动和同事一起下乡,到田间地头去学习工作方法,并及时加以总结;向人学经验,主动要求与局里面高师下乡作技术指导,观察学习高师的技术讲解、解决办法......如今,“您这个事问问小杨,他更清楚”是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信任。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不断在火热实践中“多学一点”“学深一层”,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驾驭工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成为真懂政策、善于沟通、一心为民的“活字典”“多面手”“勤务员”。 从教室到乡村一线,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干事决心。在校期间,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任意翱翔,只为出社会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时是拥有目标以及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陪伴着我。来到基层一线,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同事,直面陌生的人民群众,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也曾让我紧张不安、不知所措。为了尽快适应环境变化,减轻心理压力,我充分运用在校期间的决心意志。于是,我暗下决心,既然对环境感到陌生,每天都去上班是否会产生家的感觉?既然对同事感到陌生,出动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否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既然对人民群众感到陌生,经常下乡到田间地头进行深入交流是否会对基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更深刻的认识?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方法正确就会事半功倍。环境的变化,可能带来短暂的不适应,但这才是起点,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积极主动做出改变,化压力为动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意志,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从学校到干事创业,变的是工作,不变的是奋斗底色。在校期间,在图书馆查找资料、自习室复习课程,只为期末考试成绩更好,那时是为有更好的未来,必须拼搏奋斗激励着我。从“教室上课”到“田间地头”,从“学习一门课程”到“扎实完成一项工作”,变化的是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但拼搏奋斗的浓郁底色始终不变。你看,那办公室外凌晨两点的月光,是我和同事们一起整理资料的现实写照;你闻,那琳琅满目的百果飘香,是我和同事们深入田间的战斗成果;你听,那田间地头的“吱吱”蝉鸣,是我下乡工作过程中的优美和弦......“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基层是我们成长锻炼的“大熔炉”,是我们“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的关键契机。从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县直部门工作员,如今再到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利用此契机,以奋斗之姿,在广阔天地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工作业绩。(杨秀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