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有文化,才有发展的底蕴;有文化,才有艺术的源泉;有文化,才有一代代的永续发展!做好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要坚持系统观念,善于总体谋划、精准落实,以点带面、以面促片,真正将文化传承下去。 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三国文化、三苏文化、农耕文化、藏羌彝文化等交相辉映,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宛若仙境,巴蜀文化如此多娇,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建设成果传承好运用好,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使命。 一是把牢“总开关”,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思想就是力量。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越是事业发展,越要高举旗帜;越是攻坚克难,越要凝心聚力;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导航定向。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从中找寻精神坐标、汲取精神力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夯实“基本盘”,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首先,要善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更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核和精髓,让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次,要收集整理好文化类别,巴蜀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要对文化进行系统归纳整理,深入研究,梳理、阐释好其中的精华要义,让我们知其所以然,何以四川,何以巴蜀。 三是站稳“落脚点”,促进文化成果共享。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担当起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责任。将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运用好科技手段,强化数字文化,数字赋能文化发展,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深化文旅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统筹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做好“大文章”,讲好巴蜀文化故事。一个国家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传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历史读懂、读深、读透。三苏祠的家风家教、家国情怀,武侯祠的治蜀“攻心联”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都是我们文化更加自信的源泉,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把多元一体要求落到实处,自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动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在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文化成果共享、讲话文化故事上下功夫。(作者:陈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