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也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意义。 回顾这些年的改革历程,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向更广度和深度进军,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在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我们要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凝聚改革共识,向前发展。 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民,实现人民的福祉最大化。因此,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改革方向的一种校准,也是确保改革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广大民众的基本要求。只有真正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因此,改革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这是确保改革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改革任务亟待破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加强调查研究,找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梳理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项,聚焦公共卫生、粮食、能源、网络、防灾备灾、民生治理等领域,瞄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有针对性地一项一项推动解决。 坚持制度建设与创新,完善现代治理。在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之声中,“制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践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如户籍制度、医疗体制改革;商事制度、简政放权制度;社保与养老制度、司法体制改革等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完善与创新,保障了公众利益,提升治理能力,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存在感、安全感,更是开辟了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守“改革为民”的初心使命,以一以贯之的改革总目标,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最广大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