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如期在北京开幕。会议期间,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所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不仅包含了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还具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以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具体特点: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涉及十四亿多人口,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因此其发展的规模和复杂性具有特殊性。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消除贫困,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共同富裕,这是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显著区别。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现代化注重文化繁荣和公民道德建设,旨在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丰富。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倡导绿色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同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源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导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五、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以更有力的举措和行动,不断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