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活动考评机制,筛选“高品质”服务项目
当前,各级党群阵地的功能体系建设仍在逐步完善中,如何制定标准、如何指导实践,都是中心面临的挑战。通过实地走访,针对优化居村党群服务站的内外建设,编撰了《居村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指南》,针对活动的开展以及群众的满意度反馈,完善了《第三方团队考核评估方案》《公益活动群公约》《益友大课堂满意度调查》等考评要求,每月将百余场文体活动和志愿服务送到各级阵地的同时通过收集居民评价,不断筛选、优化“受欢迎”的活动,形成一系列点单清单,以供居村阵地点单,中心配送。长滩的舞蹈达人团队、宝山十村的合唱团队通过点单获取了好评率颇高的市配课程,后期也可以根据社区的需求进行择优配送,从而提升服务效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提升从“有”到“优”的口碑。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增加“个性化”服务项目
中心持续关注居民的需求,充分发挥阵地的资源整合优势,推动教育资源与服务资源下沉。中心联合社区治理学院,结合基层治理课程点单小程序,将教育资源输送到居村阵地,为共建单位与居民区党总支搭建结对共治的平台,将非遗、国学等文体活动和中医义诊、理疗等健康项目、志愿服务送到居村党群阵地,厦门银行与宝林二村结对,开展520永生花手工制作;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宝济护理院常态化在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开展的义诊、理疗等医疗项目让中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健康资源;中心联合第三方资源开展的咖啡主题活动吸引了两百人次参与,外摆、咖啡豆手工、拉花教学和咖啡品鉴课程深受周边年轻居民欢迎,后续,中心也会持续挖掘居民需求清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更多“个性化”活动送到居民的“家门口”。
三、依托党员“双报到”机制,探索“双途径”治理方式
在基层治理方面,党群阵地的角色不仅仅是提供服务,更要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让治理功能得以发挥。在推进居村阵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队伍建设是核心保障。下一步,中心要对标2024年版发展力质量评估体系要求,做好做实党员“双报到”和“两代表一委员”社区治理模式,提升党群阵地“发展力”。以“双报到、双报告”为契机,凝聚在职党员力量下沉社区,按照“社区所需、党员所长”原则,在各级党群阵地拟定党员社区服务岗位,实现在职党员精准入网,党群服务精准匹配,把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都变成“美好社区合伙人”,真正把社区里“你的事”“我的事”变为“我们的事”,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党群阵地要解锁“流量密码”,就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发挥阵地平台集聚效应,实现精准引流。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实现党群阵地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坚持把让群众满意作为阵地建设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多措并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