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对国家的发展而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培养又依赖于教育发展,实践早已证明,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换言之,谁能率先建立起完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谁就能通过科技和科技人才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2020年初,我国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打通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为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提供了通道。如今,“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已扩展到39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坚持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只有找到人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事业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创新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要注重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精力比较旺盛,条条框框束缚少,对外部变化感知更敏锐,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往往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给予呵护,帮助他们走出摸索期,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反之,如果在最佳创新时期因缺乏支持而未能施展才华,不仅是青年科技人才的人生遗憾,也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损失。 在科技创新事业中使用人才。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使用,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创新型人才,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就要求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理念、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遵循科研工作规律,在推进科技创新事业中,给创新型人才提供合适的平台、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要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设施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创新型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给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工作与生活环境,让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业务和科研上,让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