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未保站按照市、区民政局工作要求,紧紧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儿童至上”原则,锚定“两个先行”总目标,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进一步明确任务、厘清职责、强化举措、形成合力,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机制+队伍”并重促体系完善,锻造未成年人“保护链” 一是建“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领导担任未保站站长,街道未保干部担任副站长的工作小组,积极构建“1+40+N”未保工作网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覆盖的工作体系,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处置工作,对辖区内发生的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落实“快报”和“专报”工作要求。 二是做“优”制度设计。依托友谊路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的设置,根据制度建设相关要求,制定保护站工作人员管理制度、项目管理方案规范、服务对象制度等制度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相关业务培训,组织考试和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更好地适应服务工作,建立“街道-未保工作站-居委会”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 三是抓“实”未保力量。引领“五社”力量全面参与,通过链接专业公益性社会组织、儿童主任、关工委“五老志愿者”、未保站未保干部、社区楼组长等五方面力量,积极引导、鼓励、组织在社区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共同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 二、“基础+进阶”并重促水平提升,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一是兜牢底线、分类施保,实现“精准保障”。围绕孤儿、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需求,完善保障措施,扩大服务供给,推进改革创新,切实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效。 二是系统排查、评估分色,实现“精细管理”。明确街镇儿童督导员、居民区儿童主任在服务对象、信息排查、档案管理、强制报告、儿童保护服务等日常工作的职责。充分运用“社区云”平台的模块化信息优势,建立辖区内未成年人信息标签,形成辖区困境未成年人数据库和困境未成年人在线基础档案,组织未保干部、关工委干部、楼组长形成三人评估小组,就居委儿童主任入户排查到的困难儿童,进行上门评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家,变“事后救助”为“源头预防”。 三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实现“精心关爱”。强化资源力量整合,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保护机制,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统筹链接内部资源,与街道武装部在小海螺幼儿园开展“国防润童心 培育爱国情”活动;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育人优势,与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家庭困难等特殊学生开展“老少结对”活动。 三、“宣传+服务”并重促氛围浓厚,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圈”一是未保政策宣讲“全域化”。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实施“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线上,由未成年人担任普法宣讲员,开展“童心话未保”栏目,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宣传工作。线下,组织“六一”儿童节嘉年华手绘百米画卷活动,广泛开展公益宣传,进社区、进校园,打造“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的未成年人保护宣传体系。 二是人员队伍建设“专业化”。每年年初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居委儿童主任深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与未成年人保护紧密相关的法规政策,尤其结合一线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详细解读未保法中的“六大保护”内容,采取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学习、准确把握、融会贯通。 三是服务资源链接“高效化”。街道层面,给步入青春期的小朋友们开展“给青春期画像”的系列心理课程;开展非遗传统文化传承的暑期夏令营。居民区层面,围绕公益养成、安全教育等,组织开展“最美清道夫”、“环保小卫士”、“关爱老宝贝”等公益活动。未保站为居民区日常排摸掌握的辖区内有需求的特殊家庭和孩子提供专业心理疏导及法律咨询服务。接待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咨询,协助落实范围内未成年人相关福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