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蓝图中,基层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其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于重庆考察时的深刻指示,再次强调了为基层减负的紧迫性,并明确指出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明确权责”。此番讲话,不仅是对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精准把脉,更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基层工作直面群众,承载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到民众的获得感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单位面临着“万能背锅侠”的尴尬角色,权责不明确导致任务繁重而资源有限,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因此,为基层减负不仅是优化行政效能的内在要求,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激发干部活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基层减负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之一便是权责配置的不合理。一方面,“权在上级、事在基层”的现象导致基层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决策权,面对复杂情况难以灵活应对;另一方面,多头管理、多标准执行的现状使得基层工作面临协调难、执行乱的问题,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还可能造成政策执行的偏差。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明确权责、理顺职责关系的迫切性。 减负的关键路径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清晰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范围,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特别是要下放必要的管理权限,让基层有权有责,能够高效响应民众需求。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基层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完成其承担的工作,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上级而忽视了基层的实际需要。此外,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体系,既要考核任务完成情况,也要考核服务质量,更要关注权责匹配度,确保基层减负不是简单的任务减少,而是通过高效治理实现的负担减轻。 为基层减负,明确权责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当每一级组织和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田,拥有与其职责相匹配的权力与资源,基层干部才能真正轻装上阵,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与创新实践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场涉及体制、机制与文化的深刻变革,需要上下一心,持续努力,方能取得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