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减负的“加减法” 让减负落地有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当前,从党中央到各个省正在大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减负,让他们多一些时间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事? 首先为基层减负,要做好人员的“加法”。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是减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基层干部长期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基层环境,产生了倦怠情绪;有的单位热衷“能者多劳”,“鞭打快牛”寒了基层干部的心。基层减负增效须紧扣实干实绩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激活干部的“精气神”。通过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给予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干部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和机会,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推动减负与增效“两翼齐飞”,推动基层干事创业提质增效。 其次为基层减负,要做好事务的“减法”。基层减负关键在于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从科目繁多的检查调研以及一些“反复无用功”和层层转嫁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实打实的工作中去。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红头文件少了,微信群打卡通知却“满天飞”;有的工作刚布置,转头就督查检查,导致基层应接不暇、疲于应对;有的基层干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群“绑架”,在群里随时可能“被@”。要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让基层干部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最后为基层减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基层减负,重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有的“涛声依旧”喊口号,只做表面功夫,光打雷不下雨;有的“击鼓传花”推责任,兜圈绕弯向基层“甩锅”;有的“偷梁换柱”搞变通,举措“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各地要加快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工作体系,确保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减负,坚决摒弃“不开会发文就是不重视”的陈旧观念和“工作刚部署就督查考核”的浮躁心态,切实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堤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