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基层组织不可缺少的一环,做好社区工作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面对新时代新需求,社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建引领,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拓宽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渠道,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目标导向,积极打造高水平社区治理共同体,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度、融洽度和治理效能。 一、以工作机制为抓手,实现社区治理规范化。 一是做实微网格,走访居民有温度。以居民区党总支为核心,以楼栋为基本单元将小区划分为N个党群微网格,由居委干部“一肩挑”担任专职微网格员,落实分区包干、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定期开展走访交流,及时掌握社情动态。二是联动共管治,基层治理有力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社区“一老一小”及特殊人群,运用多方联动、多层互动、多维益动的“五社联动”工作模式,叩开居民心门、解决居民心事、回应居民心声,提升社区、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沉浸式参与度。三是多方育达人,活动开展有深度。依托区域化党建“强磁场”优势,用足社会组织“辅助性”优势,以“外引+内育”形式培养社区能人达人,实现需求与服务的供需对接和项目认领,达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响应、资源有联动、形式有创新”的积极效果。 二、以党建联建为契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化。 一是广开言路收集民情民意。开展常态化“走四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事会、党员群众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社区民意,深入了解老人、残疾家庭、幼儿家庭等不同群体的想法和诉求。二是一体协同用好“三驾马车”。针对居民群众提出的新能源车“充电难”、机动车“停车难”等问题,发挥“三驾马车”协同作用,一体推进为民办好实事。三是齐抓共管破解民生难题。紧盯社区治理根节问题,齐头并进、靶向施治。 三、以服务群众为根本,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一是搭建驿站服务阵地。以打造“家门口的服务站”为目标,积极链接居商共治资源,促进闲置空间再利用,在小区内择点设置党群服务站延伸点,充分利用“结对共治”单位、沿街商户、社区能人等多元力量,为“小空间”赋予多功能。二是打造活力楼群样板。以打造高品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目标,以建设各美其美的楼组文化为载体,倡导邻里结对、楼组互助等新型自治模式,通过开展微改造、人文楼道、暖心角建设等多样化活动,在活动中挖掘“楼组骨干”、培育“楼组带头人”。三是整合社区活动空间。以“科创+艺术”“自治+人文”为设计理念,打造全龄化社区美育新空间,让社区“老、中、青、幼”各类群体愿意来、经常来,持续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内驱力,推动形成社区共同体,进一步扩大社区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溢出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社区工作的“家长里短”里不仅蕴含着闪闪发光的群众智慧,更连通着民生民心、深藏着居民群众的期盼、需求,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群众,而做群众工作其实没什么捷径,就是能够沉下心走到群众中听想法、摸家底、知实情,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