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不足问题愈发凸显,实践证明,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来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状态以及工作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其中,匠心的培育可以激发人才成长的原动力,匠品的培树会带来职业行为的新高度,匠艺的提升令人才更有能量。 匠心聚,百业兴。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为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融入不容忽视,“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树立目标,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策略。“工匠精神”是对传统“工匠”职业精神的传承。“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和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 培养造就更多满足高质量发展现实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来看,我国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发挥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聪明才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当前之需,也是长远之计。新时代需要匠人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执着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才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这就需要培育人才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并融入今后的工作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软实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离不开匠心、匠品以及匠艺。匠心改变着目标定位,信念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匠心是劳动者内心的追逐与信仰,是一种追求卓越品质的态度,这种追求对个体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力,它会使工人从差不多、过得去、少投诉的合格标准,转变到产品卓越、作业完美、客户非常满意的高精标准,由此也决定着劳动者对工作的投入与关注度的变化。“工匠精神”被实业界和理论界认为是“普世工作的任何人可追求的境界”,一旦内心被“工匠精神”主宰,那么个体的成长与组织的发展也就拥有了扎实“靠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岗位配备最合适的人才,每名人才选择最适合的岗位,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培育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转变就业观念,立志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把光荣使命变为现实担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