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凝聚一体化共识,才能凝聚一体化力量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区域用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今天,被寄予厚望的长三角又一次站在了风口——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内各省市凝聚一体化发展共识、协力共进。长三角一体化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面积大且具备后发优势。2016年6月,由国务院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清晰定调:“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只要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就一定能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现阶段,长三角有26个城市,数量几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倍,但GDP只比粤港澳大湾区多4万亿,而且长三角的诸多城市产业布局在低端制造业和基建投资,总体经济质量并不高。 为此,需要加强区域协调,通过自贸区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活力。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浙江和上海有两个自贸试验区,江苏、安徽也在积极申报。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宣布:中央决定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这就给长三角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未来有望形成一个自由贸易港群。 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开放的发展视野、更大的改革创新勇气。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惟有将自身寓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中,以长三角区域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大平台,才能发挥引领和核心作用。 一体化共识还包括对市场经济的高度认同,对市场秩序的共同维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内各城市都起着重要交互作用。只有在市场机制决定性引导和配置下,形成各自功能专业化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区域城市间功能连接与集成互补。 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意味着平等共建、共享。互利才有共赢,如何实现区域内医疗、教育、信息等资源共享?如何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统一标准?如何搭建区域内各城市、各社会力量平等对话平台,实现多元力量参与的公共管理新模式?只有这些基本共识的达成,才能走出长期以来跨区域重大公共事务“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循环。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凝聚一体化共识,才能凝聚一体化力量。纵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每一次探索与突破都需要区域内各省市的共同努力。共识之下,风雨兼程,期待长三角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上的绚丽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