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2022年的“4.23”世界读书日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确实,我们可以不断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在阅读中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中国人自信自强的品格。 爱上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习总书记在国内外许多场合分享过的读书故事和心得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述中有提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可以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成就自己,有可靠的基础和前进的不竭动力。读书,可以打开人生出彩的一道门。读书,养目养心养人生,乐在过程,效在实践,受用在终生,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读书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许刚读完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但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读过的东西最终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书中,可以感受书香之美、文化之美、阅读之美。 向习总书记学习,对读书葆有真挚的敬意和感恩,与书不离不弃,将读书成为生活乃至生命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之于书,书之于我,在相互寻找和拥抱中缘分越来越深,感情也与日俱增。 勤于读书,积跬步以至千里。 习总书记表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习总书记不到16岁,带着满满一箱子书来到梁家河,开始七年的知青生涯。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数十年,融入到他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并日积月累,积淀成为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古今中外有所成就者大都是热爱读书、勤于学习之人。山有路勤为径,勤于读书,徜徉在书的世界,畅游知识的海洋,勤奋读书、不断积累、沉淀文化。 学会读书,结合实践。 习总书记表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通过读书吸收到的知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才能有进一步的体会。真正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如果光读书,不在实践中观察学习,哪怕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我们必须在学习中实现能力的转化,在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 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现代社会,我们生活的世界纷繁复杂,金钱、美色、权力、地位、名声充斥整个现实生活。但心底无敌天地宽,无论是社会如何复杂,我们都不能迷失自己,我们需要经常反省自我、学会享受宁静、避免分心,有意识地专注读书。 让我们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积极投身到全民阅读之中,让浓浓书香充溢神州大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