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粗放式发展瓶颈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粗放式发展以劳动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量的投入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通过不断增大要素投入规模实现扩大再生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式发展以要素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粗放式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粗放式发展赖以存在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资本赢利水平趋于下降,投资动力减弱;资源约束趋于刚性,制约经济发展,这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靠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原则,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大家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总之,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产品供给质量还不够高,供给结构还不够优化,供给体系还不能与高品质需求相匹配,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宗旨不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发展的基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诸多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总之,发展不平衡意味着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着失衡状况,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构成严重制约;发展不充分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率不高、发展动力不足,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