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思路或基本路径。 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的核心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央两次会议提出新发展格局后,理论界和实施层都进行了充分讨论,基本的意见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包括国内、国际两个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高层没有做权威系统的阐述和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新发展格局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从这五个方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非常明确、精准、具体的描绘了新发展格局的“图谱”。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又发挥了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有为作用,既避免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会损失资源配置效率、丧失经济活力而出现的政府失灵,又避免了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会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一个是“看得见的手”,是“看不见的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说,规划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推进解决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向解决相对贫困的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衔接与转型密切相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本质上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时代难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