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一村老百姓不叠被子、蹲地吃饭都要罚款,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加强基层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但个别地区在此项工作中往往采取“命令式”“运动式”的工作做法,只看成效,不给资源、不定政策、不看过程,工作方法粗暴,不接地气,群众不支持甚至抵制,工作成效不明显。 要在宣传动员上“接地气”,提高思想认识。农民的生活方式延续了成百上千年,从未单独重视过环境整治,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爆发,白色垃圾、黑臭水体演变为影响村屯环境的突出问题,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仍未完成转变,对环境整治工作仍不理解、不认同。要加强宣传动员,通过大喇叭、标语横幅、墙画等方式广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与整治的必要,要通过村民大会、村民小组大会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宣传相关政策、制定村规民约,转变人民群众思想,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提升村民群众主动维护村屯环境卫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要在垃圾处理上“接地气”,科学分类处理。农村与城市不同,除了白色垃圾外,还存在大量的秸秆、杂草、剩饭果皮等生物质垃圾。另外农村不具备污水集中处理条件、生活污水和养殖午睡的乱排乱放也容易造成黑臭水体。要结合农村实际,对垃圾科学分类,针对性处理。对于白色垃圾和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要采取集中回收的处理方式,对于秸秆、杂草等可以采取晾晒焚烧或作为燃料燃烧的处理方式;对于建筑垃圾可以采取就地掩埋的方式;对于污水废水,探索建立集中处理的机制。另外要在农村广泛设置垃圾桶,方便群众就近处理垃圾。 要在工作作风上“接地气”,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党员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划定责任区、指定包联户,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帮助转变。要抛弃“运动式”“命令式”做法,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政治任务长期推进,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取得群众认可与拥护,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变成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