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理应用之于民,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历史上无数的事例也证明,唯有全心全意的服务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摆正公仆身份,首先要强化宗旨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靠近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中走进群众,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赞同不赞同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中、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办好事。摆正公仆身份,要端正工作态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理应成为党员干部“拜师”的对象。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轻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最终陷入了自以为是的境地,工作脱离了实际。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到群众家中,与群众促膝长谈,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摆正公仆身份,要培育务实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少数党员干部工作中说得多干得少,花架子多真点子少,不仅无法办成实事,还会贻误改革发展的最佳时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行为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必然会慢慢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低调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把肩上的职责扎扎实实的扛起来,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当代公仆精神涵摄了忠于所信、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科学服务等精神维度和德性要求。培育塑造当代公仆精神,是公共行政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等现实实践的必然要求,它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公仆精神的培育塑造,应当把握住时代新特征,认清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以增强公仆意识的生发创新机制;关键是以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为根本,同时应重在实践中磨练和造就公仆精神必备的优秀品质。
“公仆”之“仆”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勤勤恳恳为人民办事。党员干部要放下“花架子”,把“真情”贯穿于服务群众的始终,时刻谨记为人之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绷紧廉洁这根“弦”,把好自律这道“关”,不为私心所欲,不为名利所累,做到廉洁从政,用权爱民。灵魂楷模杨汉军,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一心一意为人民某服务、谋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将解决群众问题挂在心上。他常以“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自警,以“公事到办公室谈,家门是敲不开的”自律,不为亲戚朋友打招呼,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真正践行了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