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如期而至,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三农”依然是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履职尽责,带来了不少建议提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三农”关键词,“乡村振兴”也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的重要内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实施,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1%升至6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45∶1;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大幅改善,城乡发展更趋协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 尽管去年我国粮食生产第十八年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还面临不少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容任何闪失。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一系列部署:“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赵雨森委员说,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田必须是良田。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系列举措,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