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凝聚精神力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委员这样说过。10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发挥自身的优势,坚持加大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展现中华文化之美。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的重要支持。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高扬文化自信的风帆,持续在发展中加大对文化投入的力度,扩大传播界域。
培基固本。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区、2个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每片地区、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不同的文化,过去的诸多文化项目是手艺匠人赖以生存的技术,用技术换取维持生活的货币,现在的诸多文化项目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新时代的人们不再以文化项目为必要技术条件后,培养传承人任重、途艰、道远。我们要对现有的文化进行资源整合,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把文化转变为实体,进而转变为可流通可利用的物品,实现基本的流动性。
因地制宜。我们要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出发点,着重挖掘本土的民间资源。例如太原秧歌和两广舞龙等民间瑰宝,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当地组织专家针对文化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逐步培养文化接班人,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学得会的方式传播当地的传统文化,贴心又熟悉。
创新元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众基础深厚。随着时代进程的推进,文创文博融入非遗元素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当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后展现出巨大开发价值后,我们也可以把中华文化纳入“休闲旅游”和“校园教育”等领域。开辟新的开发路径和对策是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尝试,所以我们要敢于尝试新的元素,才会再现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正面引导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我们必须加快巩固文化平台,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力度,把文化的实力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