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善治之路 会稽山下,枫溪江旁。发源于诸暨枫源村的“枫桥经验”故事,一讲就是60年。今年,恰逢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大部署的开局之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征程上,必须继承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探索走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善治之路。 聚焦“干部引导,群众主角”,注重政治引领、自治强基优势。自百年香樟下,一张圆桌与一道道围墙道出“枫桥经验”起,从杭州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实践,到温岭市“民主恳谈”,再到宁波市象山县推广“村民说事”制度等做法,一代又一代人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践中,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自治有机统一起来。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为群众自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不断地走进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不断打造开放包容的居民议事平台,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让群众参与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基层治理全过程,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形成“党群共行动”的自治氛围。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在政治引领、自治强基优势下历久而弥新,在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中行稳致远。 聚焦“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注重法治保障、德治敦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乡村治理中不仅需要法律“准绳”,而且需要道德“基石”。“枫桥经验”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三大内容,是贯彻德法并举方针的硕果。乡村治理实践证明,法律与乡村共同体的伦理价值相一致时,其效果才能达到最优。现代化乡村治理之路,应该在法律的大框架之下,将“情理”与“法理”更好地统一起来,通过道德的感召力“扬善”,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惩恶”,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让法治承载道德理念。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不仅要靠村里的“小法”,更要靠国家的“大法”。引礼入法、以礼治城,注重法治保障、德治敦化优势,新时代“枫桥经验”也因此焕发强劲活力。 聚焦“隐患智防,数据领跑”,注重数字赋能,智治支撑优势。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以数字化改革为“刃”,聚焦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的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基层高频事项,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流通。从顶层设计上谋划推动,全力打造平安法治领域多跨场景应用,形成前端信息采集、中端研判分析、后端共享共治的闭环治理模式,加强对人、地、事、物、组织等社会治理“最小单元”“最小细胞”的精细化管理,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掌上办、随时办,让基层“智”理更高效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积小安为大安,集众安为平安。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数字赋能,智治支撑优势,大数据提前研判各类风险隐患,有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