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事关民生,做好“三农”工作尤其重要。作为基层干部,要做好三农工作,离不开“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勤学苦练打好“三农”工作基本功,提高“充电”本领。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对干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打好坚实的基础。基层干部唯有像“蓄电池”一样,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源源不断释放能量,避免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对此,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干部尤其是“三农”工作的一线干部,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系统地学习,做到常思常悟、常学常新、常学常得。二是要迅速调整站位,学习新理念。要不断学习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尤其是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技术知识在近年来不断更新,要及时调整,不断更新,掌握科学的种养殖管理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知识,学习与“三农”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其他领域知识,使自己成为“三农”专家。 第二步沉下身俯下腰做“泥腿子”干部,要不断深入田间地头,提高“实践”实效。“三农”工作要上去,一线干部就要下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调研和具体实践在工作中是重中之重。只有沉下身子,进入田间地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实情、摸透问题,才能科学决策。如果脱离调研,脱离实践,就会陷入脱离民情、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境地。广大“三农”工作领域的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要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走好群众路线,关键在“走”上下功夫,要不断深入“三农”工作的最前沿、最一线,真正入了水、沾了泥,才有发言权,如果只是在会议室坐着椅子听、开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得到的消息难免会失真、做出的决策难免会脱离群众。要善于听取民意民声,从民意民声中提炼问题,带着问题去调研,围绕群众“急愁难盼”去解决问题。 第三步要善于做“保姆”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造血”本领。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旺则事业旺。乡村振兴需要的从来不是专一人才,而是涵盖科技人才、金融人才、销售人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同时还仰仗本土“土专家”和外来“洋专家”,“三农”工作的干部们要打通“引水渠”,建好“蓄水池”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乡村“蓄水池”,发现“土专家”,留住“洋专家”。要善于利用退役士兵、务工返乡人员、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年轻人等群体,为他们提供项目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引导,让“走出去”的能人志土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同时,要精简项目申报等程序,打通绿色通道,让这些群体能稳起来、富起来,从而带动周边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