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1|回复: 0

重拾信心再出发 行稳致远向未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154

主题

0

回帖

64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43
发表于 2023-2-27 13: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求是》发表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文章对于新一年稳步增长的重点领域给出了较为清晰的政策,扩大内需并促进积极的消费政策成为了目前的着重点。
在过去的几年,我国的经济运行均受到国际和国内双方面超预期因素严重冲击与挑战,虽然在积极的应对下遏制住经济下滑势头,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使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合理的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内需求恢复还未达到牢固状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不少的风险挑战。文章中提出,总需求不足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党中央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长期的依赖净出口和投资,导致了我国内需的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为了不受国际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我国消费需求所表现出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投资率较高,消费率过低;最终消费支出中政府消费率偏高,居民消费率偏低。在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消费环境不理想造成的多种不良状态下,我国的消费需求增长被遏制。
三年以来,全球经济遭受了疫情的不断冲击,欧美国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在他们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对抗通胀的时候,这必然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而言就尤其显得重要。我国属于大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文章中将扩大内需放在了第一位,就表示它是长期战略,在目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是我国开放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
2022年底随着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经济开始复苏,消费需求不断放大,一系列着力扩大需求的举措共同发力,整个消费市场在迅速的恢复,加上我国传统节日带来的消费旺季,我国的消费市场逐渐在恢复元气。新年伊始,我国的消费市场实现“开门红”,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2.2%,假期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预约全国电影总票房超100亿元。而能够足以撑起我国消费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活力“细胞”就是我国目前这1.6亿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是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载体。从我国“十四五”国家战略的提出,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切实落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推出一系列保市场主体和稳经济的举措。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活力、动力、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与空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带动不同的消费群体,促成了多样化、新颖化、个性化的消费市场。攻坚克难、顽强奋斗,释放出强大生机活力,新技术新应用激发创造发展之力,顺应了新时代居民的消费趋势,丰富了居民的消费体验;高质高量的产品和服务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供需实现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打开了消费潜力,为提振全年经济开了好头。
消费市场的逐步回暖,为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增长注入了动力,为中国经济朝着健康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市场回暖的基础会更加牢固。





上一篇:深入学习并弘扬雷锋精神
下一篇:续写雷锋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9-13 07:02 , Processed in 0.252456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