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时间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1年中国质量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的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的品质,大会主题为“质量、数字、绿色、融合”。只有在各类型质量不断提升下,才能使得我国的输出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亮眼的成绩,同时也提升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与行业的翘楚进行正面PK。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产品不论种类、产出等方面从要“有”到保“质”,可以说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来说能相提并论的也不多。 另一方面,在告诉发展的历程中,质量的保证是关键,但是控制质量的标准我认为还是相对滞后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质量,但往往就是因为质量体系或者说是标准的不完善或不全面、不严苛,导致了有空子可钻、有投机取巧的产品出现。产品标准的完善、全面,直观的来看就是产品可以做到远超竞品的使用寿命、使用体验,从长远来看,这些都将是一个企业能否存活长久的关键。十多年前有许多人会拿日本于中国生产的轴承来做比较,同样力度下,日本企业生产的轴承转动时间比中国企业生产的要长的多,一方面可能是日本企业设备优于中国企业,但另一方面质量体系严苛下企业必须优化产品来达到各方的需求、要求。诚如世界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质量,如:二战结束后,无论是实施质量推动品牌建设的德国,或是实施“质量救国”战略的日本,最终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如今中国企业也可以做到全球其他国家同行业的顶尖水平,因此不是说有没有技术、有没有设备、有没有人才,而是一个企业愿不愿意把产品做好质量做优,仅此而已。 质量是产品的关键,质量标准是约束质量高度的尺子,只有高度越高,才能将质量不断的提升,让中国制造站在世界的顶峰。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