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有着紧密的产业和市场关联,内外需市场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不要国际循环或弱化国际循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发挥大国经济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合和互动,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物质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从供需两端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又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扩大高质量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要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健全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科技历来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近些年美国对华科技遏制不断升级,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法案和管制措施更是变本加厉,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凸显。主要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活动存在脱离经济主战场而自我循环现象,做科研、写论文是为评职称、拿“帽子”,最后上了书架、进了柜子,钱变纸(论文)易、纸变钱难;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大量停留在商业模式、实用技术创新,“硬科技”创新少;“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存在堵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我们要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不断扩大朋友圈,同一切和平进步力量一道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制定和维护各类国际经贸规则,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巩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推动共同繁荣和发展。促进海外市场和供应链体系多元化、稳健化,提高国际循环的韧性和稳定性。加强标准、法律、物流等领域国际循环支撑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