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这既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城市吸引人才的热潮,体现了各地对于人力资源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城市经济面临的发展课题。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一些产业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相关产业及其人才资源重要性凸显。另一方面,更多人才和劳动力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各个城市放宽放开落户限制,是户籍制度改革在既定方向上的进一步落实,也是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需求结构转型、不断增强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之举。 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开放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上海而言,疫情过后,经济各方面受到严重打击,解决这一问题,引进人才是基础。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出奇招大招,把那些急需紧缺的科研创新、科技创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先引进来。同时,在引进人才的代价和难度不断增加的现实面前,本土育才更为现实。 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德行、能力、业绩为主导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做到以素质论高低,以能力比强弱,以业绩定优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导向。对经营管理人员要建立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水平的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资格考试与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操作技能人员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人才评价体系的有效建立,激励不同层次的人员岗位成才,推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用好人才是关键。在全力打造人才服务保障最优环境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具体工作中对本土培育的和引进的人才不偏不倚,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根据其所学及个性特点,合理地分配岗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长处,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宽容与鼓励并用。既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实践,也要容许并正确看待他们的失败,为他们大胆干事创业鼓劲撑腰,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创新的活力。只有这样,人才才会真正扑下身子,在创新实践中发展自己,这个甚至比金钱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