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文化发展仅仅是社会治理的领域之一,但上海整体工作的方法论,是一致的。 一年来,上海把自身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四个“放在”能在文化体育重大设施的更新清单里,管窥一二:2018年11月,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定名“演艺大世界”;今年春天,徐汇滨江的油罐艺术中心成了新的“打卡地”;8月盛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工;金秋时节,程十发美术馆初露真容;而徐家汇体育公园、虹口区的上实中心剧院、宝山区的长滩水晶音乐厅、青浦区的虹桥百老汇剧场等,都是从规划图纸开始,就锁定着老百姓期待的目光,关联着上海服务全国、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部署。 梧桐引来金凤栖。随着“两轴一廊,双核多点”的文化空间发展格局越发清晰,市民能通过纷至沓来的“世界一流”“全球顶尖”感知城市的魅力升级。比如,“演艺大世界”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与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都是全城乃至全国、亚洲的演艺“磁极”;比如,油罐艺术中心开幕大展即邀来走红世界的艺术团体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令观者惊叹新媒体视觉艺术的“洪荒之力”;又如,上海中心52层开出朵云书院旗舰店,挪威作家罗伊·雅各布森兴致勃勃成为“在云端”读书的第一位国际作者。 上海从来不是靠“自娱自乐”发展的,门开得越大,服务全国的意识越强,自身的发展才会越快。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就在于上海能够为全国服务,为全国作贡献。 这一年,上海几乎每周都会接待全国各地的党政代表团。与此同时,上海干部也常常带着课题走出去,既是向兄弟省市“取经”,也是共商合作。无论是面对长三角的近邻,还是遥远的对口支援地区,上海反复表达的意思,是同各地“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发展、携手共进”。许多上海干部进一步体悟“对标”二字的深意——各项工作,要时时对标习总书记赋予上海发展的新的历史使命、战略定位,对标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改革试点和国家战略任务,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逐一梳理清单,逐项落实举措。 这一年,上海愈加懂得,主动对外合作——哪怕自己多一些付出——会打开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大的机会。这也是“中心城市”之为“中心”的本意。市领导也一再强调这样的格局与胸怀。如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明确的一个观念是,一体化绝不是“人家借用我们的资源”。恰恰相反,上海作为“龙头”,完全应当主动靠前,同兄弟省市们共谋“1+3>4”的大文章。 久而久之,上海将在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步步激活中,愈发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