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干部从台账中解脱 文/胡佳明 近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播出了温暖现实主义题材剧《县委大院》的结局。 《县委大院》通过老百姓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光明县“真实”行政生态圈,从而在大时代背景下看到了千千万万名基层干部。 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逐步剖析县委大院各个层面的小事:工厂生产环境调查、老城区拆迁重建和群众突然上访,县委大院工作实际上是一系列与光明县生存发展有关的重大事件,对应着基层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和破局点。 在《县委大院》中,在承担省市制定的发展任务的同时,开始了基层施政的疑难问题,这些困境也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的浓缩,通过整个故事情节的脉络,观众看到了基层社会治理各个制度的缩影。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虽然电视连续剧很难概括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所有现实困境,但对基层社会治理未竟问题却值得深思。 《县委大院》“以小见大”,呈现了县城的治理结构和基层生态,将观众带到这个看似遥远却又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草根话题。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友军所说:“县委大院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致力于农村绿化发展,为民生奔忙的基层干部形象,主创们不把他们看作是插画政策的象征,而是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迁坟事件不被理解,郝东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干部,奶奶都理解了。 《县委大院》着重介绍了光明县的基层工作,真正体现了基层管理多元化的内涵:一个多人交流的场域,一个家庭式的集体和一群人性化的基层干部。 然而,“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繁乱的“硬骨头”县域和良好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基层干部必须有这样做的决心和觉悟。 他们在建设的“听”第一线,需要直接与群众接触,切实解决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人则在领导面前装作已经解决了问题;每天都围绕着他们“打卡”,有时不仅不符合服务目的,反而是群众的负担和打扰。 《县委大院》虽然已经结束,但它呈现了基层干部的生态图景,为新时代的基层治理留下了许多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