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并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将民族文化与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巧妙地汇聚在一起,造就了多元性特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是要让它重新焕发活力,让人们的精神和文化变得丰富多彩。无论是传统文化通过人文环境展现,还是通过数码技术重新组合,以还原的形式保护和传承,或者把它的审美功能融入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系统中,探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民族传统文化是当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状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映射,它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传统的老建筑等逐渐减少或荒废,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更使得传统文化传统的保护日益衰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一些东西,还要追溯它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清楚感受文化在发展历程中的变迁痕迹,更能激发其内在文化力量。传统文化要紧紧依靠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天然的生态资源,才可以保护中探求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依靠产业发展来带动,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能够延长和深化乡村旅游产业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借助民宿、餐饮、乡村景区、休闲农业等旅游业态形式,能够有效带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和保护。同时旅游项目的展示需要加大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传统文化时代发展新活力。通过与当地文化旅游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打造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造文化旅游价值,提高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乡村振兴。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进而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