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论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时指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从真理性的维度和视角来看,“四个自信”的真理性来源有三个重要基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基于时代课题的规律性把握,基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千部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为了改变旧中国被动挨打的落后局面,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群体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西方的各种理论、主义也都不同程度地在中国传播过,但这些“方案”“主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真正改变中国命运,使“中国人民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是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民精神上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化,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创新性科学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根本努力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的价值导向,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价值方面追求的集中体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探索,而且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符合人民的普遍期待和根本利益,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历史自觉、现实评判与未来预期的统一,也是“四个自信”得以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