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础理论创新促进核心技术突破,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体系化支持基础研究,协调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系统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既要鼓励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保持科学家自主选题类项目经费占比总体稳定,持续优化基础学科布局,稳固资助基础研究的“基本盘”。更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提出并解决真正的科学问题,带动创新链条整体效能提升。重点突出原创,不断优化有利于原创的评审机制,完善对原创性、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勇闯科学“无人区”。下大力气加强科学仪器、科研手段的体系化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利器”“重器”。聚力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发挥专家咨询系统优势,完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前瞻性战略部署。做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转隶衔接,推动构建学科交叉协作攻关平台,瞄准应用场景驱动的重大科技问题综合性、交叉性特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组织多方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积极调动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投入基础研究,加强与政府机构、相关部门和产业企业的需求对接,提升联合基金资助效能。 坚持人才为本,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强化科学基金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统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战略布局,发挥特色优势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战略布局,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支撑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支持中青年科学家承担重大类型项目,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参加项目评审。完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的资助机制,确保将科学基金投向最具创新能力与活力的科研人才和团队。推动构建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项目的过程跟踪与结题管理,对完成优秀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延续资助。加强基础研究后备力量的培养,试点资助优秀本科生、博士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基础研究,前移资助端口,尽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深化科学基金改革,完善资助管理体系,提升资助效能。落实好机构改革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职责使命,以完善科学基金制为核心,优化咨询、决策、执行、监督有机统一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科学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推进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加强专家系统建设和信誉管理,构建具有高公信力的制度平台。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兼顾立项评审与过程管理,建立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资助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