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会的闭幕,“十四五”规划的出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就越来越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中结合前沿技术,去探索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中国正在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得益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革新,我们也凭借着这些技术正式站在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的前沿,在一些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所以将这些技术落地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则是我们目前急需去做的工作。
“民之大事在农”,乡村振兴首先绕不开的是农业。截止2018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432,960平方公里,看似“广阔”的耕地面积,实则在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仅在126位以后,我们要靠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例如在广西早在2019年就与华为等企业合作建立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通过“5G+移动摄像头”直接在田地收集农业数据,通过建立的标准体系及数据采集体系,直接在云端分析农作物数据,可以随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同时给出诊断与种植方案科学决策,显著减少了病虫害,节约劳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目前该项目一些列配套方案不仅在广西展开运用,而且已经输往东盟各国。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劳动力流失这个大前提,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已经给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其次绕不开的是教育。一直以来城乡不均衡的教育水平一直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乡村想要振兴如果不能在本地培养出本土人才,仅仅靠外部输送,肯定是会积久弊生的,随着创新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这一差距有望被大幅多缩小。安徽在疫情期间,组织全省3300余名优秀教师录制了4781节优质教学视频,覆盖全省800多万中小学生,实现了完全的无差别共享教育,省广播电视局还积极协调多家技术单位对广播电视频道、视频平台等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最大的覆盖率,这绝对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支撑乡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应用。不仅是在基础教育,目前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值得我们欣慰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也能通过直播或者网课的方式,获得优质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本质就是是信息传递,运用现代创新技术的我们正在打破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形式,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乡村振兴再次绕不开的是医疗。一直以来三甲医院挂号排长队,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的景象可谓是司空见惯,其本质就是资源配比的不平衡所导致,但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短时间是不可能改善的,所以开展“互联网+医疗”技术转化和模式创新就尤为重要了。例如,早在2016年银川第一人民医院就开始积极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探索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与区域内280家基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目前每日可对500份以上病例进行诊断指导。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也针对“互联网+医院建设”、“5G+医疗”、“加强数字化赋能县域医防融合发展”提出了看法,一方面是县域基层医疗的巨大需求,一方面也得益与5G、云计算等技术成熟所带来的巨大潜力,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打破大病小病扎堆大医院这一现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高速发展,离不开的是我们人的推动,特别是我们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先进技术,还要结合人民群众需要去努力将这些技术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慢慢征途,唯有奋斗,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美好愿景,让我们一起在乡村振兴阵线上拼搏吧!
作者:庄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