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永恒丰碑——千百年来肆虐的绝对贫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传奇——8年,近1亿人脱贫,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到。(人民日报,2月25日) 党员干部要有“毅力”。面对困难,党员干部要有毅力。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找不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说明联系群众还不够;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行动,说明群众工作开展不彻底。有些干部“浮”于表面,“疲”于应付,善于“包装”,只做“纸上谈兵”的事,不做“解决实际”的活,究其原因是面对困难怕担责,联系群众不深入,缺乏“一竿子插到底”的毅力。“光说不练假把式”,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法推动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带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查,事情不查清绝不放弃,困难不克服绝不回头,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党员干部要有“定力”。“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想做事成功,离不开坚持。这也是一种执着。成功的人需要一些偏执,其实更多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是认准目标后果断行动,不惧风吹浪打,能够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精神。党员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的党员干部,面临的矛盾更加的突出一些,面对的困难更加直接一些,更需要有一种定力贯穿在工作中,能够始终“稳坐钓鱼台”,做好人民的“主心骨”。切实为人民解决所急所需所求。 党员干部要有“耐力”。“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很多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党员干部做工作也是这样,多预想一些困难,多付出一些汗水,也就多一成胜算。党员干部在深耕基层时,不要过多地想到自己如何“一日千里”,如何“点石成金”,而要想到一步一个脚印,想到久久为功。换句话说,党员干部做工作,需要一点耐力,需要一股韧劲,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作者:李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