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6|回复: 1

[已推荐] 读懂“七夕“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222

主题

5

回帖

9241

积分

记者

积分
9241
发表于 2018-8-16 17: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节日的由来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一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大家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下凡游戏,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村民,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生了一儿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穿上老牛皮做的皮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现,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人就把这天称为“七夕”。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乞巧”是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可见“七夕”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更是告诫我们要想谋求幸福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必须要有持家的本领。古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就是男耕女织,男人们要有耕田的本领,女人们要有纺织的本领,所以在七夕节,古人们开展的是各种技艺的展示、比拼,希望自己技艺超群,获得佳人的青睐,收获爱情和幸福。
今天,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几乎被西方的“情人节”所淹没,“七夕乞巧”的习俗被“红包”“玫瑰花”“珠宝首饰”“甜言蜜语”所替代。“问你爱我有多深,红包代表你的心”,这是“七夕”网络上最最流行的一句话,传统的“励志习俗”如今已被“金钱与物质”代替,不失为一种悲哀。
读懂“七夕”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传承中华优良习俗,过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七夕节”。
(作者:任琼芳)





上一篇:抗战精神是脱贫攻坚的精神动力
下一篇:“诚信”是治疗道德缺失的一剂良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50

主题

118

回帖

858

积分

记者

积分
858
发表于 2018-8-16 19: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啊!写了很多,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时代新声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4-4-27 06:10 , Processed in 0.228621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